我們都知道雙氧水是一種消毒劑,而它的消毒作用主要是通過它的強氧化性所實現的,我們所熟悉的化膿性球菌、各種腸道致病細菌,都可以被雙氧水輕松殺滅,所以雙氧水被廣泛應用于環境消毒和傷口消毒,除了醫用領域之外,工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用得到。過氧化氫雖然用途廣泛,但制取并不十分容易,一般而言要生產過氧化氫,常用的方法主要有電解法、異丙醇法以及蒽醌法等等,在我國常用的方法就是蒽醌法。顯而易見,生產過氧化氫是需要電壓和催化劑的。
貴州雙氧水過氧化氫用途廣泛、需求量大,所以國際上一直有人在研究過氧化氫新的生產方法,而斯坦福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在研究這一問題時意外發現了一個現象,那就是過氧化氫是可以自發形成的。貴陽雙氧水廠家
該研究團隊發現,空氣中的水分子可以自發地轉化為過氧化氫。這聽起來好像沒有什么,因為水就是H2O,而過氧化氫是H2O2,二者就差了一個氧原子,似乎很容易完成轉化,但實際上并沒有這么容易。水和過氧化氫之間雖然只差了一個氧原子,但若想補上這一個原子,就意味著必須要打破原有的一個共價鍵,然后才能將一個氧原子添上去。在沒有電壓和催化劑的參與下,怎么能夠打破這個共價鍵呢?
空氣中的水分子自發地轉化為過氧化氫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水滴的體積要足夠小。
研究發現,當空氣中水滴的直徑達到20微米以下時,水就能夠自發地變為過氧化氫了。20微米是什么概念?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夠用到的最小長度單位就是毫米了,而一微米等于千分之一毫米,就是這么小?,F在問題來了,為什么水滴足夠小,就可以自發變為過氧化氫呢?這源于一種被稱作“接觸起電”的現象。當微水滴與固體發生撞擊時,電荷會在液體和固體之間發生“跳躍”,于是就會產生不穩定的分子碎片,也就是活性氧。
這些因碰撞而產生的不穩定的分子碎片中包含有羥基自由基,它們是三電子還原產物,當它們成對后便可以結合形成過氧化氫。
微水滴與固體發生碰撞?哪來的固體呢?空氣中充滿了各種微塵,它們就是固體微粒,所以空氣中微水滴與固體的碰撞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所以過氧化氫就這樣自然生成了,不過這種自然生成的過氧化氫數量是很少的。斯坦福大學研究團隊的研究報告一出就引起了一片質疑之聲,比如有人質疑要檢測空氣中的過氧化氫就必須要使用高錳酸鉀,不過該團隊隨后便作出了解釋,他們是采用質譜法來對空氣中的過氧化氫進行檢測的。
空氣中存在著自發形成的過氧化氫,也就是消毒水,這與我們的生活又有什么關系呢?關系還真是挺大的。
就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寒冷的冬季,人們總是更容易患上以感冒為代表的呼吸系統疾病,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天氣寒冷?這些疾病本質上都是有細菌感染所引起的,與冷熱并沒有直接關系,況且就算是一直呆在家里不出門,冬季依舊比夏季更易感冒。而現在我們對這一問題似乎有了一個更為合理的解釋,那就是冬季空氣中的細菌和病毒數量要高于夏季,而原因就在自發形成的過氧化氫上。冬季空氣干燥,空氣中的微水滴數量較少,這使得自發形成的過氧化氫數量也隨之減少,消毒作用下降,病菌自然也就多了。
冬季由于要使用取暖設備,所以室內的空氣更加干燥,空氣中的微水滴和過氧化氫含量就更少了,如果再不注意通風換氣,必然滋生細菌。
以上就是斯坦福大學研究團隊所得出的結論,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季節與呼吸系統疾病之間的部分關系,這使我想到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壽命。眾所周知,生活在干燥寒冷地區的人的平均壽命要顯著長于濕熱地區的人,這可能也與空氣中過氧化氫的含量有著一定關系,因為過氧化氫是一種強氧化劑,而人的衰老過程本質上就是氧化過程,所以空氣中過氧化氫的含量高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人體的衰老